长篇小说《国家机密2》作者访谈
提问:曹寇
回答:张浩民
1、就直说吧。你是特工么?近一两年你的变化很诡异,还整出这么一本小说出来。
答:当然不是。一个真特工你是看不出诡异来的。我如果是特工早就露馅了。况且我是特工干嘛要潜伏在你们文艺圈?成本高,还划不来。
2、简单介绍一下《国家机密2》这本小说的基本情况?
答:这本小说是应出版社要求根据同名电视剧改编而成。属于一本从电视剧本中产生的类型小说,偏重商业价值及宣传。该书同名电视剧在央视、东方卫视刚播完,讲的是关于国家安全题材的故事,通俗的说,叫“谍战戏”。
3、“国家机密”?单就名字,我怎么觉得不太符合“国情”?
答:且不论“国情”,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安全系统。比如美国有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,前者偏重于进攻,后者偏防御,在影视作品中大量出现。911之后,他们还组建了国土安全局。
比较而言,中国安全部门不太被人熟悉。《国家机密2》展示的正是中外之间面对国家安全之间的较量,以及隐蔽战线上的无名特工。看起来离我们生活很远,但实际上故事往往就发生在周围日常之中。
4、你的生活如果和这些毫无关系,写这本书会吃力吗?
答:在长期写作特工题材的过程中,对该职业本质有了一定理解。说到底,这门被人们称为“鼹鼠”和“棋子”的职业,还是会充斥着强烈的“人性色彩”。
长篇的写作肯定是吃力的,一直要和自己的体力、控制力打交道。
5、有一种说法,由电视剧产生的小说,往往只是一种简单的市场操作,说成炒作也未为不可,就是目的不在于小说本身。而且此类书除了为狂热的电视观众提供回味功用之外,基本不会被人重视。作为写了这么本“垃圾”的作者,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?
答:这个问题很好很直接。不妨先反过来想想,纯文学书有多少不是垃圾?当然我不是要钻牛角尖去谈一些虚无问题。我谈的是小说的分类问题。前面我很有自知之明地说了,该书偏重商业价值,即偏重类型化,所以这个问题不太重要。即便是一本垃圾,我也很愿意迈出这“倒垃圾”的第一步。
6、有人认为,写电视剧会被废掉,或者觉得这和写作毫无关系,你怎么看?
答:电视剧作为一种通俗文化产品,和纯粹意义上的文学可能没有关系,但它也属于写作的一部分。从门类上来说,它更接近于戏剧。但我认为,不管我在写什么,对类型作品的深入研究还是很有必要的。尤其作为一个中国作者,看美国和日本的东西长大,去归纳就会发现美国、日本的通俗文化产品之间气质高度一致。类型小说往往是他们银幕作品的源泉。几十个编剧可以凑到一起去做剧本,凯鲁亚克、斯坦贝克这样的纯文学作家也能为好莱坞写对白,他们的教育系统,训练方法非常完善,使他们深知类型作品的规律。而我们的编剧聚到一起,常常因为各自的“艺术认识”以及不同轨迹,很难合作到一起。我们的教育体制导致了我们忽略匠人的技术磨练,以及不屑于对一般规律的深入研究。这种狭隘其实也波及到我们纯粹意义上的文学写作了。
7、说说你对写影视剧的认识。以及你作为一个小年轻接下来有什么三、五年计划要做?
写影视剧其实比写小说要“简单”。说到底是考虑戏怎么写,而不用在语言的本体上下多大功夫。中国影视剧一贯用力于塑造经典人物,对于故事节奏和情节的推进密度不太高要求。而如果你偏重于走情节,人物就会弱。这点美国人是我们榜样。
接下来还是要做一个特工戏,因为这一块还远远没有写够。
我一度以为我已经完全了解特工这个行业了,其实还没有真正的了解。前不久受一些专业人员的指导,听了很多故事,很是震惊,有些故事几乎听得人寝食难安。
未必一定要通过写这些类型作品来磨练写作技术。但我觉得,对于故事的一般认识上,眼高手低常常是容易犯的毛病。写这本书,是我漫长写作道路上锻炼基础技术的一小步。
最后要感谢好朋友彭飞对我的帮助。以及老曹的提问。你的提问非常“文学”。
曹寇:男,1977年生于南京。著有《曹寇短篇小说选》、《秘戏图说》,现居广州,专职写作。
张浩民:男,1983年生于响水,2005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影视系。02年开始写作,现居南京,从事影视业。